Readings on Andrew Hemingway
0907 video
蔡佩桂老師 http://goo.gl/H68PW8
0824 video
郭秀鈴老師 http://goo.gl/YLfd8X
0810 video
張琳老師 http://goo.gl/IDR3Gg
Readings on Carol Duncan
0803 video
楊尹瑄老師 http://goo.gl/yZUQOm
黃桂瑩老師 http://goo.gl/VtSI9j
0727 video
張婉真老師 http://goo.gl/udQDve
王雅各老師 http://goo.gl/rTQFIJ
0629 video
劉瑞琪老師 http://goo.gl/TIa6Cg
照片檔案連結可直接參考臉書專頁相簿: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FacesOfNewLeftArtHistory/photos_albums
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
暫訂議程-西洋藝術史經典學者系列四
Andrew Hemingway & Carol Duncan: Faces of New Left Art History
時間:2013年10月11〜12日(星期五、六)
地點: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大樓一樓
10月11日(星期五)議程
時間:2013年10月11〜12日(星期五、六)
地點: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大樓一樓
10月11日(星期五)議程
09: 00 – 09: 30
|
與會人員報到
|
09: 30 – 09: 40
|
歐美所柯瓊芳所長致歡迎詞
|
09: 40
– 10: 50
|
專題演講一:Worldview
in the Paintings of John Crome
主講人:Professor Andrew
Hemingway
Professor Emeritus in History of Art,
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, UK
主持人:曾少千(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)
|
10: 50 – 11: 20
|
茶敘
|
11: 20 – 12: 30
|
專題演講二:Looking at Precisionist Painting with
Adorno: Aesthetics and the Limits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
主講人:Professor Andrew Hemingway
主持人:曾少千(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)
|
12: 30 – 14: 00
|
午餐
|
14: 00 – 15: 30
|
Andrew Hemingway & Carol
Duncan工作坊之一
Andrew Hemingway 學術經歷分享
與談人:Professor Carol
Duncan
Professor Emerita, School of Contemporary Arts, Ramapo College of
New Jersey, USA
主持人:張琳(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)
|
15: 30 – 16: 00
|
茶敘
|
16: 00 – 18: 00
|
Andrew Hemingway & Carol
Duncan工作坊之二
讀書會導讀老師問題交流 (on Andrew Hemingway) (依姓氏筆劃排列)
王正華(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)
郭秀鈴(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)
張琳 (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)
蔡佩桂(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)
開放討論
主持人:吳金桃(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)
|
10月12日(星期六)議程
10: 30 – 11: 00
|
與會人員報到 |
11: 00 – 12: 30
|
專題演講三:Romancing
Labor: John Cotton Dana and the Newark Museum
主講人:Professor Carol Duncan
Professor
Emerita, School of Contemporary Arts, Ramapo College of New Jersey, USA
主持人:Peter Conlin(中研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員)
|
12: 30 – 14: 00
|
午餐
|
14: 00 – 15: 30
|
Andrew Hemingway & Carol Duncan工作坊之三
Carol Duncan學術經歷分享
與談人:Professor Andrew Hemingway
Professor Emeritus in History of Art,
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, UK
|
15: 30 – 16: 00
|
茶敘
|
16: 00 – 18: 00
|
Andrew Hemingway & Carol Duncan工作坊之四
讀書會導讀老師問題交流 (on Carol Duncan) (依姓氏筆劃排列)
王雅各(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)
白適銘 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)
黃桂瑩(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)
楊尹瑄(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)
開放討論
主持人:吳金桃
|
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
Andrew Hemingway 簡介
Andrew Hemingway 教授是當今著名的新左派藝術史學者之一,他於1987年起,即在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任教,2010年因移居紐約,提早自 UCL 退休,轉任該校藝術史系的名譽教授,目前為紐約的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Center 的訪問教授。Hemingway 教授亦將於 2013 至 2014 年受聘於柏林自由大學 (Freie Universitaet in Berlin),擔任該校 John F. Kennedy Institute for North American Studies 的 Terra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Art 訪問教授。
Hemingway 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涵蓋馬克思主義藝術史、冷戰初期藝術、英國十九世紀初期藝術等等。Hemingway 教授的著作甚多,包括在藝術史學界相當知名的專書 The Norwich School of Painters 1803-33(Phaidon Press, 1979);打破傳統觀念,呈現出英國十九世紀風景畫中,鄉村/城市、地方/國家錯綜複雜的脈絡關係的 Landscape Imagery and Urban Culture in Early Nineteenth-Century Britain(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92);以探討美國共產主義運動、和藝術家對政治、社會運動的參與為主軸的作品 Artists on the Left: American Artists and the Communist Movement, 1926-56(Yale University Press, 2002),除了挖掘當初默默無名的左派藝術家和作品外,也洗清了美國過去對於左派藝術家受制於共產黨思維的迷思;甫於今年五月出版的第四本專書 The Mysticism of Money: Precisionist Painting and Machine Age America(Periscope Publishing, 2013),透過對於三位藝術家 Stefan Hirsch、Louis Lozowick、George C. Ault 的論述,顛覆過去對於精確主義藝術以及美國現代主義的傳統認知。
總而觀之,Hemingway 教授擅於以不同的角度研究藝術,並發展出獨特的思維與觀點;他對左派藝術史長期而深入的關注,在現今資本壟斷當代藝術圈的氛圍下,更是別具意義;其豐富的學養和藝術史寫作,對於藝術史學界來說,無疑充滿探索與對話的可能性;如此精采之人,實在不容當今讀者錯過。
Carol Duncan 簡介
Carol Duncan 教授是當今相當著名的女性主義藝術史學者之一,也是女性主義藝術史在1970年代開始萌芽發展時,最早的健將之一,可以說與 Linda Nochlin 齊名。她於 1969 年自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後,1972 年開始在 Ramapo College of New Jersey 任教,於 2004 年退休。目前是該校 School of Contemporary Arts 的名譽教授。
Duncan 教授的著作甚多,如 The Pursuit of Pleasure: The Rococo Revival in French Romantic Art(Garland, 1975),呈顯她早期對法國藝術的關注;The Aesthetics of Power : Essays in Critical Art History(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92)一書則為美國藝術社會史及女性主義的重要書寫;Civilizing Rituals: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(Routledge, 1995)也已在1988年,由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王雅各教授翻譯成中文版本,為台灣文化、博物館界必讀的經典;其第四本專書 A Matter of Class: John Cotton Dana, Progressive Reform and the Newark Museum(Periscope Publishing, 2010)從美國 Newark Museum 前館長 John Cotton Dana 的生平出發,延續公共美術館之主題,探討二十世紀西方重要博物館紛紛走向大眾化、公共化、並肩負起教育責任的變革過程。
由此可見,Duncan 教授不論是在左派藝術史、女性主義藝術史,或博物館學界都頗富盛名,她的著作不論是在英美,或是台灣相關學界,也都被廣泛閱讀。2013 年西洋藝術史經典學者工作坊能邀請到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學者,實為榮幸,在此誠摯邀請大家認識這位精采的學者、與閱讀她細緻的書寫作品。
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
《典藏.今藝術》向左看?向右看?
向左看?向右看?
◎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吳金桃
以前在英國讀書的時候,系上的老師大抵都是偏左的(藝術史系應該是少數最最保守的學科,當別的系所早就充滿來自各國的人來就讀,我的系上一直到 1990 年代初仍然是清一色的白人)。雖然每個人左的程度不太一樣,但廣義的左派論述彷若家常便飯,是再自然不過的話題。所以當我邀請英國老師海明威(Andrew Hemingway)於 10 月初來台舉辦工作坊,老師給了個主題「新左藝術史的面貌(Faces of New Left Art History)」,我想也沒想,就直接宣佈了。直到老師開了讀書會的書單,我才發現大不妙, 書單上的文章,許多都不是國內學者的專長,在猶豫請老師改題和想辦法克服眼前的難處之間,我最後選擇了後者--正因為這是國內極少碰觸的主題,因此,設法盡其善美,將之引介給台灣讀者,更顯得別具意義。
「 新左 」(New Left) 起源於 1960 年代前後風起雲湧的歷史浪潮,結合了各式反對/抵抗既有當權勢力/體制的力量,包括女性主義者、二次大戰後「第三世界」反抗殖民主義的、反對帝國主義、黑權運動(Black Power Movement) 等不同勢力。 不同國家的脈絡, 有其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與重點,但某種型式的馬克思主義可說是「新左」所共有的特色(雖然並非每個人都是馬克思主義者)。例如法國有關藝術方面的論述,阿圖塞(Louis Althusser)版的馬克思主義,為為期短暫的(1977-80)《藝術批評與歷史》(Histoire et critique des arts)期刊設下基調,而在英國,「新左」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則是歷史學家湯普森(E. P. Thompson)及以文學評論著稱的威廉斯(Raymond Williams)。
1960 年成立的《 新左評論 》(New Left Review) 以及其於 1970 年成立的「 新左叢書 」(New Left Books, 現以 Verso 為名),自然是「新左」許多重要論述的發聲場域,也是譯介、批判、評論「西方馬克思主義」(Western Marxism)的龍頭。不同於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積極投身於政治「新左」人士的活動範圍,愈來愈侷限於學院教職,尤其是到了 1980 年代,其馬克思主義的形式也愈來愈多元,與心理分析、結構主義或女性主義等結合,發展出各樣的版本 ;究其因,「新左」對於階級、性別、種族等關鍵議題,並未發展出一套彼此共享的理論或論述,在藝術史方面,也是如此。
西方在上個世紀的 60、70 年代,歷經一波波「新左」思潮洗禮之際,台灣正值白色恐怖時期。當反共大纛高舉時,不只共產主義有如洪水猛獸,必須除之而後快,連西方備受尊崇、幾乎成其知識傳統一部分的馬克斯主義思想,也倍受打壓,甚至連根拔起,以致在台灣既缺乏左派的思想傳統,連「左傾」、「左翼」等字眼,在台灣的語境脈絡下,也往往隱含著負面的意思。在西方國家,判斷一般人的政治思維與意識型態,大多是用「左」、「右」區分立揚, 而台灣由於特殊的政治情境,往往不問左右,只問統獨, 然而統獨可以全部概括台灣社會目前所有極需關注的議題嗎?台灣日益擴大的階級不平等問題(在台灣解讀為「貪富差距」)、性別平權、外籍勞工/配偶議題,又該如何置放在統獨的大框架中思考呢?
當然,「新左」思潮在台灣沒有生根發展的餘地,可能還有其他更直接的原因,尤其是與台灣學院流行的理論風潮有關,這些年,台灣理論界吹的幾乎都是法國「風」,雖然法國的哲學、思想家自然不乏左傾之人,但通過引介入台的篩選體制後,「左傾」的元素輕則被淡化、被稀釋,或根本就是「引而不入」。
我當然也明白一場「新左藝術史的面貌」工作坊,對於學院的現狀所能改變的幅度非常有限 ;甚至,我有時也不免懷疑,與群眾併肩、站在烈日風雨中共同抗爭社會的不公不義,是否比起此紙上操兵更為有效?此時此刻,重啟任何「新左」相關的論述,所關切的問題自然不會是馬克思主義_--做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或政治機器--於前共產國家的挫敗實踐 ;我所能期待的,反倒是其做為一種「批判」的知識體系(特別是針對資本主義),將為我們提供何種思考的座標?其反保守布爾喬亞思維的精神,又是否能對令人窒息的體制,提出有效的批判?
如果你一直向「右」看,又何妨向「左」看一次?
※本文轉載自《典藏.今藝術》第251期,2013年8月號
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
2013 藝術史讀書會報名邀請
中研院歐美所舉辦的「西洋藝術史經典學者工作坊」系列,曾在2006年11月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T. J. Clark與 Anne Wagner教授來台、並於2010年1月邀請到英國里茲大學Griselda Pollock教授來台、2011年邀請到Tamar Garb和Abigail Solomon-Godeau兩位教授來台,承蒙各位師長與朋友當時的熱情參與,讓三次的活動皆引起廣大的迴響。這一次,我們邀請到Carol Duncan與Andrew Hemingway兩位教授,於今年十月初聯袂來台發表演講並主持工作坊。
Duncan與Hemingway教授皆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史學者,他們的著作甚多,並擅長以社會、政治的角度研究藝術史,對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藝術史的建立與發展尤其影響深遠。目前,Hemingway教授為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榮譽教授,Duncan教授則為Ramapo College of New Jersey的榮譽教授。
此次邀請Duncan與Hemingway教授一起來台,工作坊的主題為〈Faces of New Left Art History〉。為了讓有意在今年10月參與工作坊的朋友,能先對兩位學者的相關著作有進一步的認識,我們預計在工作坊之前舉辦六場讀書會,邀請國內研究西洋藝術史的學者擔任導讀老師。目前,讀書會的時程已經出爐了,舉辦地點為中研院歐美所,時間為該日期的下午兩點。
請有興趣報名讀書會的同學朋友們,填妥以下資料,寄至2013 Carol Duncan & Andrew Hemingway工作坊信箱hemingway.duncan.2013@gmail.com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姓名:
服務或就讀機關:
現職:
Email:
聯絡電話:
報名項目:
請標明欲參加讀書會日期,如
「6/29讀書會」、「7/13讀書會」、或「7/27讀書會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